首頁> 國際要聞

中國五一消費復甦不足 專家指1原因拖累

▲中國五一長假結束,但相關旅遊數據仍未恢復至疫情前水準。(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中國五一長假結束,但相關旅遊數據仍未恢復至疫情前水準。(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中國五一長假期間官方媒體頻頻發布旅遊數據,描繪「熱鬧繁榮」的消費景象,五一長假結束後,中國文旅部發布數據顯示,假期5天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人民幣1802.69億元(約台幣7391億元),年增8.0%。不過分析指出,相關數據仍未恢復至疫情前水準,而這與美中貿易戰對中國經濟活動造成壓力也有密切關係。

根據路透社報導,五一長假是中國最長假期之一,也常被視為觀察中國消費者信心的重要指標。

據中國文旅部數據,五一期間共錄得 國內出遊3.14億人次,年增6.4%;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人民幣1802.69億元,年增8.0%。

而在支付方面,熱門支付應用「微信支付」的交易筆數年增超過 10%,其中餐飲消費明顯增加。

據新華社報報導,五天假期中,共有1090萬人次進出境,較2024年增加28.7%,其中外國旅客為110萬人,年增高達43.1%。

不過,五一期間人均消費僅微增1.5%,達到574.1元人民幣。不過,這一數據仍低於2019年疫情爆發前的水準,當時人均支出為603.4元。

報導指出,在經濟增長乏力、房地產危機持續,以及中美貿易戰衝擊加深的背景下,中國的消費力一直疲弱。

據6日公布的一項民間調查,中國服務業的新訂單增速也從3月放緩,受到美國加徵關稅所引發的不確定性影響。

同日公布的財新/標普全球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Caixin/S&P Global service PMI)由3月的51.9降至50.7,為去年9月以來最低水準。財新調查顯示,新業務增長放緩至2022年12月以來最低,但出口訂單小幅上揚,旅遊業復甦是其部分原因。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中國經濟學家黃子純(Zichun Huang)表示,「財新PMI的下降進一步顯示,即使在製造業以外,美中貿易戰也對中國經濟活動造成壓力。」她補充稱,「儘管應該謹慎看待,但我們認為企業可能高估了美國關稅所帶來的損害程度。」

2023年,中國約有48%的就業人口在服務業工作,該產業對GDP的貢獻達 56.7%。報導指出,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貿易行動可能重創製造業,損害企業招聘計畫和消費者信心。

服務業的企業信心也降至自2020年2月以來最低,許多公司表示美國關稅是主要憂慮。

為了降低成本,服務業企業連續第二個月裁員,導致積壓工單上升,使該指標今年首次進入擴張區間。

儘管投入成本增加,企業仍選擇降價吸引顧客。荷蘭國際集團(ING)駐香港首席經濟學家宋林靜(Lynn Song)指出,不同於政府對家電等特定商品透過「以舊換新」政策的支持,至今對服務消費的刺激仍有限。

他表示,為提振內需,短期可發放消費券作為刺激,而長期則應提升服務的品質、可得性與多樣性。「若要全面促進消費,關鍵是恢復消費者信心,釋放儲蓄,首先要讓財富效應回暖,讓民眾擺脫收縮心態,恢復合理的薪資增長。」

立即加入NOWnews今⽇新聞官⽅帳號!跟上最HOT時事

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