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司法焦點
波波醫師爭議十五年未解 爭議一次看懂
▲波波醫生回台持續限流,各方看法不一。(示意圖/123RF)
- 記者林梵墨/綜合報導 2025-08-14 19:51
[NOWnews今日新聞] 2024年醫療事故引爆輿論
去年(2024年),一起婦科手術醫療糾紛再度將「波波醫師」推上輿論浪尖。一名在波蘭取得學士後醫學士學位的醫師,在執行子宮內視鏡手術時造成患者大出血身亡,事後網路流出一份900多名「波波醫」名單,引發社會對國外醫學歷背景與臨床能力的關注。這場延續十五年的爭議,從留學潮興起、重大醫療事故,到法規修正與實習名額爭奪,始終沒有真正落幕。
歐洲醫學系成為台灣落榜生的後門與捷徑
大醫療先進區學歷,其中「歐洲」涵蓋新加入歐盟的國家,這些學生畢業後無須經學歷甄試即可直接報考台灣醫師國考第一階段,通過後再完成一年國內實習便可取得執照。波蘭部分醫學院開設英語國際班,入學門檻相對寬鬆,加上學費雖高於國內公立醫學系,卻低於部分西歐國家,成為未能進入台灣醫科的學生與家長眼中的「捷徑」。
醫界反彈與制度調整
然而,制度差異很快引起醫界質疑。台灣醫學生需完成約八千小時的實習,波蘭等國的課程多為見習(clerkship),時數僅兩千小時,且部分畢業生未取得當地醫師執照便返台行醫。2009年,台灣醫學生聯合會發起「531大遊行」,要求修法強化外國醫學歷審查與實習要求。隨後《醫師法》修正,規定國外畢業生必須通過學歷甄試,並在國內指定醫療機構完成一年臨床實作訓練,成績及格方可報考第二階段國考。
牙醫實習名額爭奪
儘管修法落地,波波醫爭議並未終止。部分外國牙醫學歷生返台實習名額有限,形成長年排隊現象。依衛福部規劃,國外牙醫學系畢業生的臨床實作訓練名額採總額控管,現行上限為每年50人,無論畢業於波蘭、美國、日本或其他國家皆受此限制。支持者認為這是維護臨床教學品質與醫事人力平衡的必要措施;反對者則指控名額過少,延宕新進牙醫取得執照的時間,有違比例原則。
政治與利益衝突質疑
2022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再修《醫師法》,新增「波波條款」,自2023年起,持國外醫學歷報考國考前必須先通過學歷甄試。醫界原以為這將是爭議的終點,但同年衛福部預告「國外牙醫學歷實習草案」,將上限規定移除,引發本土牙醫界強烈反彈,質疑是為波波牙醫「大開後門」,甚至點名部分提案立委與留學生家庭、留學代辦業者存在利益關係。
最新司法判決
爭議在2025年延燒至司法領域。6名國外牙醫學歷畢業生不滿111年度公告實習名額為50人,另有9人針對112年度相同規定提起行政訴訟,聲稱名額限制侵害平等權、工作權與考試權。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於8月14日兩案同日宣判,全數駁回原告之訴。法院認為,主管機關依醫師法授權採取總額控管,目的在保障醫療品質、維護公共利益,與政策目標具合理關聯,不構成違憲或違法。
多方觀點與結構性問題
多名牙醫系學生與教授認為,若國外學歷不受國內名額限制,將使本土學生多年努力被「插隊」取代,甚至影響臨床教學品質;也有人質疑政策背後的利益輸送。事實上,台灣病患與醫生配比(10000:21)比低於OECD國家中位數(10000:33),許多偏鄉地區的醫療資源嚴重不足。中研院士則指出,爭議背後反映的是台灣醫師培育制度的僵化,建議調整招生模式,讓成績中等或中上的學生也有在國內就讀醫科的機會,以減少依賴國外學歷輸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