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要聞
名家》陳佩修/泰柬關係陰晴與泰國社會脈搏

▲泰國與柬埔寨的邊境衝突,再度讓兩國長達二十年的複雜關係與邊境議題成為焦點。圖為柬埔寨移工在泰國邊境檢查站等待返回家園。(圖/路透社/達志影像)
- 國際中心顏得智/綜合報導 2025-08-11 10:00
[NOWnews今日新聞] 衝突的導火線
2008年7月,柏威夏神廟(Preah Vihear)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那天,泰國東北邊境像被按下了暫停鍵。電視新聞反覆播放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會議畫面,下一秒,就是士兵在山頭架起沙包與機槍的鏡頭。素林府的老市場攤販告訴記者,她攤上的柬埔寨顧客幾乎全沒來——有人怕衝突,有人乾脆不敢越境。對邊境居民而言,古廟雖遠在百公里外,卻像隔了一堵牆,瞬間截斷了生計。
二十年的漣漪與巨浪
過去二十年,泰柬關係的每一次波動,都像石子投入水面,激起的漣漪有時只是些許不安,有時卻是滔天巨浪。2008 到 2011 年間,柏威夏爭端引發的邊境衝突不止一次,軍方卡車與大炮成了公路上的日常。這不僅改變了邊境的生活節奏,也讓軍方「保衛國土」的形象被放大,國防預算在國會裡順理成章地增加,而反對聲音則顯得格外微弱。
和緩如曇花,結構矛盾仍在
2013年,國際法院的解釋判決一度讓緊張降溫,邊境貿易也隨之回暖。然而,這種和緩如雨季陽光,稍縱即逝。非法越境、跨境勞工、土地糾紛等問題依舊潛伏。對曼谷的決策者而言,柬埔寨移工是工地與農田的勞力來源;對邊境居民而言,他們既是顧客,也是競爭者。一旦氣氛惡化,移工政策立刻收緊,薪資上漲、工程延宕,怨氣便轉向外來者。
政治的調味料
2014年軍事政變後,軍政府選擇與洪森政權低調合作。表面上邊境平靜,但民族主義的火種從未熄滅。選舉季或政局不穩時,對柬埔寨的強硬立場總能在民調上帶來短期紅利。雙邊關係成了一種政治調味料:需要時加重口味,平日則淡化處理。
疫情的悶棍與重啟的陰影
2020年的新冠疫情,像一記悶棍,擊中邊境經濟的脊椎。市場空蕩,客運站無人。達叻府一位船夫告訴媒體:「平時一天能跑十幾趟,疫情時一週才跑一次,還是送物資。」邊境重啟後,本該迎回人流與貨流,卻因政治換屆與外交試探,再度籠罩不確定的陰影——邊境經濟的復甦,被政治陰雲延後。
三種未來
二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泰柬關係的惡化從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多個齒輪咬合的系統反應。邊境貿易受挫、旅遊業低迷、民族主義抬頭、軍方影響力擴張,衝擊集中在國界邊緣,形成一條「高風險經濟帶」。未來有三種可能:
1. 管理式競合:合作與摩擦保持平衡
2. 議題外溢:領土爭端拖著移工、能源、基建等議題升溫
3. 國內政治挪用:摩擦成為政客與軍方的動員柴火,民族主義推向前台
讓邊界成為入口,而非出口
泰國社會在這條邊境上,不只是旁觀者,它既是外交衝擊的接收器,也是政治能量的發射器。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在衝突週期化的現實中,減少邊境陰晴對國內的波動;讓這條邊界不再只是危機的溫度計,也能成為合作的入口。
●作者:陳佩修/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終身特聘教授、目前在泰國訪學研究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