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要聞

學者析洪森回應 籲泰國勿中計

▲柬埔寨前總理、參議院主席洪森遭泰國蘭甘亨大學撤銷名譽博士學位,怒嗆早就把學位證書丟進馬桶。(圖/翻攝自洪森臉書)

▲柬埔寨前總理、參議院主席洪森遭泰國蘭甘亨大學撤銷名譽博士學位,怒嗆早就把學位證書丟進馬桶。(圖/翻攝自洪森臉書)

[NOWnews今日新聞] 針對柬埔寨前總理、參議院主席洪森(Hun Sen)因遭泰國蘭甘亨大學撤銷名譽博士學位而強烈回應一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特聘教授陳佩修分析指出,洪森的激烈言詞並非情緒化反應,而是精心設計的政治操作,目的在於將外交挫敗轉化為國內政治資本。

陳佩修教授目前正在泰國進行訪學研究,他在臉書發表評論文章,深度剖析這起事件背後的政治心理學。他認為,洪森聲稱早在2008年就將學位證書「丟進馬桶」的表態,實際上是典型的話語戰與民族主義動員策略。

陳佩修指出,洪森的回應策略有三個層次的政治邏輯。首先是「歷史敘事的召喚」,藉由提及柏威夏神廟這個柬埔寨民族主義的敏感符號,重新喚起柬埔寨曾被泰國輕蔑的歷史情感,將撤銷學位行為包裝成民族尊嚴受辱的框架。

其次是「國內政治資本的再生產」,陳佩修分析,在國內政治環境中,對外強硬能迅速提升領導人支持率,洪森的強烈回應正好滿足柬埔寨民眾對強勢領導的期待。第三則是「將外交衝突轉化為國內支持」,即使事件在國際上引起爭議,國內媒體與支持者仍會將其解讀為不向泰國低頭,進而鞏固政權正當性。

陳佩修特別指出,洪森採用的是「不對稱衝突中的誘敵深入模式」,明知泰國輿論可能激烈回應,故意拋出刺激性言辭,引導對方陷入情緒化反擊。他認為,冷處理才是讓洪森失去舞台的正確方式,泰方若持續回應,將陷入被動且延長新聞熱度。

從歷史經驗來看,陳佩修提到2008年泰柬柏威夏神廟爭端時,當年泰國因政局不穩,柬埔寨藉機強化國際宣傳,將爭端包裝為文化遺產保衛戰,獲得國內壓倒性支持。他也以2014年南海仲裁案後中國對菲律賓的話語戰為例,說明這種策略的有效性。

對於泰國的因應之道,陳佩修建議採取三項策略:一是「低調外交」,避免官方情緒表態,轉而透過多邊機制或後台溝通處理爭端;二是「議題轉移」,引導媒體關注其他與國家利益相關的正面議題;三是「善用國際形象」,保持克制以在國際社會中塑造「理性一方」的形象。

陳佩修總結指出,蘭甘亨大學撤銷學位事件表面上是象徵性外交衝突,實質上卻是民族主義與話語權的交鋒。洪森成功利用歷史記憶與情緒動員,將潛在的外交挫敗轉化為內政加分。他強調,泰國能否看穿對方的心理戰術並採取克制、戰略性的沉默,將決定這場輿論戰的勝負。

立即加入NOWnews今⽇新聞官⽅帳號!跟上最HOT時事

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