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要聞

印尼經濟風雨飄搖 美中貿易戰雙重夾擊

▲鞋廠的工人依舊忙碌,但出口需求下滑與關稅壓力如陰影籠罩生產線。(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鞋廠的工人依舊忙碌,但出口需求下滑與關稅壓力如陰影籠罩生產線。(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印尼曾被視為台商「中國+1」佈局的重要生產基地,如今卻在美中貿易戰與中國傾銷的雙重壓力下陷入困境。7月中旬,美國與印尼達成互惠關稅協議,將印尼出口美國的關稅調高至19%,雖低於原先威脅的32%,但仍對服飾、鞋類、棕櫚油、蝦類等傳統出口產業造成沉重打擊。以蝦產業為例,出口美國占比約六成,新關稅恐使出口量銳減三成,衝擊百萬就業,業者已開始轉向中國、中東、韓國、台灣與歐盟等市場尋求出路。

這份協議避免了更高的關稅,但代價不小。印尼承諾對逾99%的美國商品實施零關稅,並移除非關稅障礙,為美企大舉進入印尼市場鋪路,甚至在鎳等戰略礦產出口政策上作出讓步,動搖發展下游電池產業的計畫,還可能影響國內資料主權。

同時,印尼中產階級規模正明顯縮水。根據統計局數據,2019年中產人口約5733萬人,到2024年僅剩4785萬,減少近950萬人;雖然「準中產」增加到約1.375億人,但消費能力有限。國際與本地觀察普遍認為,民眾購買力下滑,使中小企業與新創承受更大壓力。

印尼原希望依託豐富的鎳資源發展電動車電池產業,但高負債、官僚貪腐與疫情後遺症使計畫停滯。新創產業同樣受挫,許多公司無法將服務擴展到大城市以外。GoTo(由Gojek與Tokopedia合併)自2022年上市以來股價暴跌逾八成,外資大量撤離。

經濟不振下,中產階級萎縮,低收入人口增加,不少年輕高學歷者在社群以「#先逃一陣子」討論移居海外。對此,總統普拉伯沃(Prabowo Subianto)回應,想逃就逃吧,但全球移民政策日趨嚴格,小心被抓回來。

印尼正處於全球經貿秩序劇烈重塑的風口浪尖,美中角力與保護主義浪潮正迫使其在經濟利益與國家戰略之間艱難取捨。從出口產業受挫、中產階級萎縮,到新創與轉型計畫受阻,這些困境不僅反映印尼經濟結構的脆弱,也預示未來開發中國家若無法強化產業競爭力與政策韌性,恐將在國際市場中失去主導權,只能被動承受外部衝擊。印尼的今天,很可能就是其他依賴全球化紅利國家的明日縮影。

立即加入NOWnews今⽇新聞官⽅帳號!跟上最HOT時事

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