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要聞
巴西總統魯拉投書日媒!轟關稅擾亂國際秩序

▲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今(10)日投書日媒,批評關稅擾亂國際秩序,呼籲全球各國應重建多邊主義。(圖/路透社/達志影像)
- 記者倪浩軒/綜合報導 2025-07-10 17:43
[NOWnews今日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巴西祭出50%關稅,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隨即回擊,表示將採取相應措施反制,並說巴西是主權國家「不會接受指教」。同時,魯拉今(10)日又投書日媒,再度批評關稅擾亂國際秩序,呼籲全球各國應重建多邊主義。
魯拉投書日媒《讀賣新聞》,以「多邊主義沒有替代選項」為題發文,全文如下:
2025年原本應該是慶祝聯合國成立80週年的重要時刻,然而相反地,這一年在未來甚至有可能被歷史記錄為國際秩序崩壞的一年。
國際秩序的裂痕早已顯而易見。從對伊拉克與阿富汗的侵略、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到烏克蘭戰爭的爆發,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部分常任理事國,已將非法動用武力常態化。對加薩地區集體屠殺的沉默,更是對全人類共同基本價值觀的否定。對於貧富差距擴大的漠視,助長了中東地區的暴力循環,其結果最終導致了近期對伊朗的攻擊。
以武力為基礎的支配,甚至已對多邊自由貿易體系構成威脅。高關稅政策擾亂了價值鏈,將世界經濟推向物價高漲與停滯交織的惡性循環。世界貿易組織(WTO)已陷入機能不全,「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多哈回合)也已被世人遺忘。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揭露了新自由主義式全球化的失敗。即便如此,國際社會仍執迷於既有的緊縮財政處方。以犧牲一般民眾與中小企業為代價,去拯救超級富豪與大型企業的結果,是讓貧富差距更加惡化。過去十年間,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所累積的33.9兆美元財富,相當於消除全球貧窮所需金額的22倍。
公民的不滿成為激進言論的溫床,正威脅著民主主義。國家的行動力受到壓抑,政府機構的不信任感日益加深。公民的憤怒成為激進言論的滋養溫床,不僅動搖了民主根基,也催生了將仇恨作為政治手段的風氣。
許多國家不但未加強努力以實現2030年前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反而削減了原有的合作計畫。資金不足、成本高昂、手續繁瑣,加上所附條件與當地實情不符,讓落實困難重重。
我們所要求的並非施捨,而是呼籲應該矯正長年對中南美洲、加勒比海、非洲與亞洲等國家進行的剝削、干預與暴力所導致的結構性不平等。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突破100兆美元的今天,卻仍有超過7億人忍受飢餓,甚至連基本的用電與安全用水都無法享有,這樣的現實根本無法被接受。
此外,儘管碳排放的主因來自已開發國家,承受氣候變遷災害的卻是發展中國家。2024年被認為是有紀錄以來最炎熱的一年,現實中的氣候變化速度已超出《巴黎協定》的預測。最初《京都議定書》中訂定的強制減排義務,如今也被轉為「自願性目標」,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COP15)上所承諾的每年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也仍未兌現。如今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宣布提高軍費的情況下,相關資金的實現更是遙遙無期。
對國際機構的攻擊,是對多邊主義長期以來為人類帶來具體成果的無視。無論是天花的根除、臭氧層的保護,還是對勞工權益的保障,這些成就無一不是現有國際機構長年努力的結果。
在當今全球分裂加劇的背景下,「去全球化」一詞已被日常使用。然而,我們的生活根本無法「去全球化」。在充斥暴力與貧困的環境中,單靠某些地區想築起高牆、打造和平與繁榮的「孤島」,那樣的牆是根本不存在的。
如今的世界與1945年時早已大不相同。新興勢力崛起,前所未有的挑戰接踵而至。國際機構之所以顯得失靈,是因為它們未能反映當前的現實。領導力的缺失,助長了片面且排他的行動。要解決多邊主義的危機,關鍵並非放棄或擱置這些機構,而是要在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重建。
正是這樣的態度,才是以促進國家間協調為使命的巴西,去年擔任20國集團(G20)輪值主席國時所展現出的立場,也是巴西希望在今年金磚國家(BRICS)與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上貫徹的核心理念——即便面對困難局勢,依然能尋求共識,達成協議。
現在正是時候,重新認識外交應該承擔起回應人類未來不安與焦慮的責任,重建真正有效的多邊主義。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擺脫對於貧富差距擴大、戰爭愚行、以及地球環境破壞這些問題的冷眼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