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要聞
巷仔內/馬斯克靠鈔能力創美國黨 能走多遠

▲馬斯克宣布成立「美國黨」,要代表80%的中間選民。(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 國際中心楊雅婷/特稿 2025-07-08 18:00
[NOWnews今日新聞] 當馬斯克(Elon Musk)在自己經營的社群平台X上宣布成立「美國黨」(America Party),誇口說要代表「80% 的中間選民」,讓美國人重新找回自由,這場政治表演瞬間吸引目光。馬斯克曾是川普(Donald Trump)最堅定的支持者,如今兩人鬧翻,他轉身另起爐灶,高喊要打破兩黨壟斷。但問題是,在美國這樣的選舉制度下,他的美國黨真有機會嗎?還是又是一齣富豪花錢、網友歡呼、但終究被體制消化的老劇本?
一人創黨很簡單,要撐過制度才難
馬斯克聲稱要跳脫兩黨政治,讓選民有「真正的選擇」,但說得容易,做起來難。美國的總統大選制度對第三勢力極為不友善。美國幾乎都採「贏者全拿」,也就是即使某候選人在全國拿20%、30%的票,只要沒在任何一州拿下第一,就得不到任何選舉人票。簡單說,得票率漂亮沒用,只有贏家才拿得到全部。
喬治城大學政治學教授諾埃爾(Hans Noel)指出,美國現行體制根本不是設計給多黨發展,第三勢力要壯大非常困難。歷史上唯一曾突破的例子,是1968年的華萊士(George Wallace),而1992年聲勢爆棚的佩羅(Ross Perot),雖然民調領先一度超過共和、民主兩黨候選人,但最後選舉人票掛零。
馬斯克想從國會選舉切入,看起來比較務實,但光有錢還不夠。沒有人、沒有組織、沒有地方經營,政治不是只靠社群或媒體聲量就能撐得住的行業。
此外,正如哈佛大學政治學者Steven Levitsky和Daniel Ziblatt在《民主國家如何死亡》([How Democracies Die)中所警告的,當政治極化反映出更深層和更根本的社會分歧,如種族、宗教、性取向和文化差異時,問題就遠不止傳統的政治議題分歧或左右意識形態之爭。在這種情況下,第三勢力的出現可能不是緩解極化的解方,反而可能進一步分化政治聯盟,讓原本就已脆弱的民主規範面臨更大挑戰。
台灣民眾黨是借鏡,也是警示
如果馬斯克想知道第三勢力走著走著會發生什麼,不妨看看台灣。民眾黨當年高喊「不藍不綠」,以第三勢力之姿打進國會,初期風光,但很快就發現,單靠關鍵少數改變不了現實。在沒有法案主導權、沒有行政資源的情況下,民眾黨被迫與國民黨合作,最終從中間立場變成「藍白聯盟」的一環。
如今的民眾黨,已被外界視為國民黨的附隨組織。中研院吳玉山院士長期研究台灣政黨體系變遷,他認為第三勢力在台灣政治環境中面臨根本性的生存困境,縱使能在特定時期獲得選民支持,但制度設計和政治現實往往迫使它們最終走向邊緣化。
從理想喊話到現實妥協,這條第三勢力的轉折,馬斯克的美國黨未必走得少。
有錢能撐多久,才是真正的考驗
馬斯克過去曾大力資助川普,現在與川普決裂,說要「讓美國人重新自由」,這種反建制人設,聽起來熱血。問題是,他自己旗下的太空公司、能源事業,全都拿了美國政府上百億的合約,要說他不是建制的一部分,恐怕也說不出口。
更現實的是,即使他真想花錢搞政治,也不是每次都會有成果。今年他就在威斯康辛州砸下兩千萬美元,力挺一名保守派候選人選州最高法院法官,結果輸了。這場選戰成為史上最燒錢的司法選舉,卻換來一次慘敗。他自己也說,之後不想再無限投入政治資金,除非真的值得。
簡單說,有錢有聲量不代表有耐力,政治是長期抗戰,不是燒幾張圖卡就能改變體制的網路活動。美國黨能不能真的成為一個穩定政黨、撐過選舉制度、培養地方勢力,才是馬斯克要面對的關鍵問題。
而這些,恐怕都不是「鈔能力」就能買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