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要聞
川普大打關稅牌 美媒分析「目標自我矛盾」

▲美國總統川普7日針對多個國家宣布新一波關稅稅率,但其關稅政策的長期目標卻彼此矛盾,難以全面實現。(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 國際中心徐筱晴/綜合報導 2025-07-08 18:41
[NOWnews今日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展開第二任期後,隨即對全球貿易夥伴展開關稅戰,7日針對多個國家宣布新一波關稅稅率。美媒分析指出,川普將關稅視為萬靈丹,確實在上任初期取得若干成果,但是長期目標卻彼此矛盾,恐難以單靠關稅手段全面實現。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關稅是否實施,幾乎成為川普展開第二任期後的每日焦點,而川普的關稅政策核心可以歸納為四大目標,包括振興美國製造業、增加美國政府收入、平衡對外貿易逆差、向各國施壓迫使其採取有利於美國的政策。
報導指出,川普將關稅視為「萬靈丹」,宣稱可同時振興美國製造業、填補財政赤字、縮小貿易逆差,並迫使他國向美國讓步。在川普上任初期,的確也在這些目標上取得了初步成果,例如蘋果、通用汽車等企業宣布將投資美國工廠、美國每月進帳數百億美元的關稅收入、4月份美國的貿易逆差被削減了一半,川普還在多次威脅提高關稅後,成功讓一些國家重返談判桌,且未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不過專家認為,這個現象可能只是市場面對關稅衝擊快速反應所引發的短期震盪。
振興美國製造業
川普為振興美國製造業,在國內大幅減稅,並對進口產品課徵更高的關稅,以迫使外國企業赴美設廠生產產品。即使在初期獲得的短暫的勝利,例如蘋果2月宣布在美國投資5000億美元,家電品牌奇異家電(GE Appliances)4月宣布,將耗資5億美元,將一間洗衣機工廠從中國遷回美國;通用汽車則在6月表示,將斥資40億美元擴大在美國的產能。還有許多企業也發布了類似消息。
但這些公司也表示,許多決策早於或獨立於川普的關稅政策,因為規劃、興建並啟用工廠往往需時多年。
另一個重大問題是,美國難以找到熟練的製造業勞工。5月美國勞動部才宣布製造業仍有41.4萬個職缺,原因在於美國願意或具備製造技能的人才有限。此外,美國勞工成本相較他國高得多,因此有專家估算,若iPhone在美國生產,成本可能飆升至超過3000美元。
另外,川普上任後前兩個月雖然新增9000個製造業工作,但近兩個月每月卻分別減少了7000個職缺。總體來看,自川普上任以來,製造業就業總數反而低於他就任時的水平。
增加美國政府收入
川普曾宣稱關稅每年能為美國帶來數兆美元收入,如此將能為美國人民減稅,在今年4月更表示,美國對各國徵收的關稅,或許足以讓美國所有納稅人免除所得稅。但如果要達成這個目標,關稅稅率必須高的嚇人,甚至高過川普政府目前設定的水準。
根據美國年均3兆美元的所得稅收入與等額進口總額估算,若欲以關稅取而代之,需對所有進口商品課徵100%以上稅率。經濟學家斯洛克(Torsten Slok)認為實務上並不可行,估計關稅可能必須設在200%以上,才能替代全部聯邦所得稅的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財政部指出,川普上任以來,累計美國關稅收入還不到1000億美元。
平衡對外貿易逆差
在貿易公平訴求上,川普提出「對等關稅」政策,對貿易逆差嚴重國家加徵重稅,確實在短期內拉低進口數字並縮小逆差。但多數經學家一致認為,貿易逆差並不是損失或補貼,反而可能反映出一個經濟體的強勁表現。
儘管川普的關稅政策初期對商品貿易逆差確實產生了明顯影響,但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從4月的1300億美元下降至600億美元,但是5月美國調降中國商品關稅、以及外國購買美國商品的數量下降後,貿易逆差額又再度擴大。
經濟學家認為,長期而言,關稅不太可能大幅縮小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缺口。許多產品在其他國家的生產成本更低,而且有些商品根本無法在美國本土種植或生產。若貿易逆差持續縮小,反而可能意味著美國的消費能力正在減弱。
向各國施壓
川普習慣將關稅做為對他國、企業或產業施壓的工具,以進行談判、開放市場,最近成功的案例便是加拿大在上週撤回即將實施的數位服務稅。
但這樣的策略並非總是奏效。川普的關稅並未阻止芬太尼流入美國,他的關稅威脅也沒能說服蘋果將iPhone生產移回美國、讓好萊塢更多在洛杉磯拍片,或讓美國汽車製造商關閉在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工廠。
目標彼此矛盾
川普在關稅政策上確實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政治與經濟勝利。但從長遠來看,關稅恐怕無法同時實現他所有宏大的目標,因為這些目標彼此之間往往互相矛盾。
例如,若關稅是施壓工具,那麼一旦對方讓步就必須取消關稅,便無法繼續用來調節貿易平衡;若關稅是為了振興製造業,那麼它就不可能同時成為填補預算赤字的財源;如果美國人改為購買國產商品,那麼外國商品的關稅收入就會下降。
報導指出,當關稅被有效使用時,確實可以藉由提高外國商品價格來促進本國生產。由於美國經濟龐大且多樣,並不像其他國家那麼依賴貿易,美國的確能藉由關稅對他國經濟造成傷害而不至於使自身陷入衰退。而透過關稅所增加的收入,也能部分抵銷赤字。但要同時實現所有這些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