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要聞
過量資訊轟炸 全球調查逾4成人拒新聞推播

▲網路資訊爆炸時代,全球各大媒體都在探討,該如何做到推廣優質新聞、不擾民,但又兼顧吸睛效果。(圖/擷取自路透新聞學研究所報告)
- 國際中心蔡姍伶/綜合報導 2025-06-21 12:09
[NOWnews今日新聞] 現代人面臨3C高度發達時代,獲取新聞的管道已經和5年前、10年前大不相同,傳統媒體逐漸式微,網路、自媒體快速發展,但也帶來資訊爆炸的問題。「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本月17日發布的一項全球調查顯示,79%的受訪者過去一週並未收受任何新聞推播通知,其中43%的人更表示是自己主動關閉推播功能。
研究調查報告指出,雖然推播是讓受眾及時了解最新資訊的好方法,但並非人人都喜歡,絕大多數受訪者(79%)表示,他們目前並不會收到任何推播通知,有的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就對下載新聞app缺乏興趣,也有人是因為覺得跳通知太過煩人、會分散注意力,所以主動關閉。
調查顯示,超過4成(43%)沒收到新聞推播的受訪者聲稱,他們是主動關閉提醒,因為他們覺得收到的通知太多,而且很多都沒什麼用:「它們讓我很煩,所以我關掉了。」
還有受訪者坦言,關閉推播是因為新聞本身令人沮喪,比如1位來自美國的自由派受訪者就表示:「川普當選後,我就關閉了所有新聞app和網站通知了。因為它們會讓我情緒低落。」
不僅僅是資訊過量問題,1位42歲的英國男性也直言,有時在選擇要讀什麼文章時,會被聳動的標題誤導,有的甚至還需要付費才能查看,但點進去才發現並非是想像中的內容。
研究表明,新聞業者其實也很清楚,在選擇要發送哪些新聞推播時,就如同走鋼索,大多數業者對每天發送的新聞推播數量都有嚴格限制,也有針對推播類型、最佳發送時間制定明確標準。例如,英國《泰晤士報》每天發送的新聞推播不會超過4條,因為他們意識到太過頻繁的推播頻率,只會導致刪除app的人數激增。 《金融時報》則會向訂閱者發送一些常規新聞提醒,但通常是每天下午5點左右,根據訂閱者的興趣發送個人化通知,以及晨間簡報提醒,週末則傾向於推廣較輕鬆的專題報導。
也有外媒選擇不一樣的方式,比如《BBC》每天可能會推播10則甚至更多,但大部分都是涉及英國國內或國際重大突發事件,並附上直播或實況更新的連接,鼓勵受眾有興趣的話可以進一步閱讀收聽。1位英國受訪者直言,他個人更重視真正具有突發新聞性質的推播,而不是為了流量而頻繁發布的日常小品,但顯然並非所有媒體都是如此克制。
研究點出,在一些新聞仍然受到高度重視的國家,人們或許可以容忍更多數量的推播,但如果太常使用聳動標題當點擊誘餌,或是發布太多無關緊要的提醒,就可能導致新聞失去價值。 此外,每個地區的情況或許都不一樣,新聞機構需要更明智的選擇推播方式和時機,以保持用戶參與度,避免用戶取消訂閱,有些用戶只想了解重大突發消息,而有些用戶則樂於接收輕鬆性質的推播,要設法平衡不同群體的深入需求,然後再調整內容和推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