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要聞

印巴開戰!中國學者:印度總理莫迪3重冒險

▲印度與巴基斯坦7日爆發軍事衝突,圖為憤怒的巴基斯坦民眾踩踏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的肖像抗議。(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印度與巴基斯坦7日爆發軍事衝突,圖為憤怒的巴基斯坦民眾踩踏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的肖像抗議。(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印度與巴基斯坦爆發軍事衝突,印度7日對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發動攻擊,巴基斯坦隨後反擊,巴基斯坦方面表示,印度攻擊已造成26人死亡46人受傷,印度方面則表示巴基斯坦的回應砲擊造成10人死亡。對此,中國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謝超表示,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印度教民族主義裹挾下,做出發動攻擊的地緣政治豪賭,同時冒了3重風險,稍一不慎就可能讓印巴陷入全面戰爭,點燃南亞火藥庫。

根據《澎湃新聞》報導,謝超7日以專欄形式評論印巴衝突,指出上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的26死攻擊事件雖是導火線,但實際上該恐怖攻擊的真相並未水落石出,巴基斯坦矢口否認有參與攻擊,而印度也沒有拿出真正可昭公信的證據。巴基斯坦反咬這是印度自導自演的「假旗行動」,雙方各說各話陷入羅生門,而印度政府已經不斷地採取吊銷簽證、驅逐軍事顧問,擱置水資源共享條約等方式讓局面升級,尤其是暫停《印度河水條約》,幾乎已經是軍事行動之外的最激烈手段。

▲在印度一座水壩切斷水源後,一名男子坐著看幾近乾涸的契那布河。(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在印度一座水壩切斷水源後,一名男子坐著看幾近乾涸的契那布河。(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謝超指出這次印度攻擊巴基斯坦的決定,背後恐怕是受到印度國內政治議程驅動。莫迪政府正在推動《瓦克夫法案》,引發國內穆斯林群眾不滿,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族群的衝突頻發。謝超表示,歷史經驗表明,每當印度教民族主義議程在國內遭遇阻力時,塑造外部威脅往往成為轉移矛盾的利器,透過與巴基斯坦開火,將焦點轉往印度的歷史宿敵巴基斯坦,也讓印度社會轉而對穆斯林群眾產生同仇敵愾心理,既壓制印度穆斯林群眾的聲音,也鞏固印度教保守派的基本盤。

印度對巴基斯坦的軍事行動開啟後,印度穆斯林權益團體紛紛宣布暫停反對《瓦克夫法案》的抗議活動,以展示全國團結的精神,正好顯示了莫迪政府的操作成功。

然而,謝超示警莫迪的策略存在多重風險。其一是印度對比巴基斯坦雖有常規軍力優勢,但短期內勝負難料,巴基斯坦反擊導致衝突升級的可能性極高,印度很難把控局勢,順利在一場有限度的快速軍事行動中佔到便宜後脫身。其二是印巴問題在國際深受關注,兩個核武國的對抗極易挑動國際社會敏感神經,印度若處理不好巴基斯坦問題,自我標榜的全球大國地位很快就會失格降級。其三,印巴交火將惡化克什米爾當地局勢,印控克什米爾本身就是分離主義的溫床,莫迪政府打壓穆斯林民眾,加劇當地本土分離主義的訴求,戰火點燃後,本土治理失序更有可能釀成危機。

謝超表示,美國國務卿盧比歐在克什米爾恐攻後,曾同時與印巴接觸,呼籲雙方避免升級局勢,然而,5月1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又在與印度防長通話後,表態稱美國堅定支持印度的自衛權和反恐鬥爭。赫格塞斯的話成為莫迪政府發動攻擊的有力外部因素,也顯示出川普政府的南亞戰略在保持穩定和聯印遏制中國之間擺盪不定,等於給了莫迪政府一個交火空窗期的戰略機遇。

謝超最後強調,莫迪政府指望透過有限的軍事行動向巴基斯坦施壓,獲取戰爭邊緣政策的國內政治紅利,但此種心態對地區局勢的危害極大,印巴之間缺乏危機管控的機制,一旦民族主義情緒裹挾理性決策,局勢失控滑向全面戰爭就是近在眼前的風險。

立即加入NOWnews今⽇新聞官⽅帳號!跟上最HOT時事

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