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要聞

川普關稅急轉彎!全球衝擊與台灣影響一次看

▲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措施,進一步引發全球股市波動。(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措施,進一步引發全球股市波動。(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先是宣布對全球貿易夥伴實施對等關稅,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震盪,以及多名國家領導人、經濟專家與企業主們的抗議後,政策又毫無預警髮夾彎,改口宣布對70多國暫緩徵稅90天,僅徵收10%的「基準關稅」。本篇由《NOWnews今日新聞》政策細節、台灣與全球影響、各國反應與豁免情況等整理成懶人包帶讀者一次看懂。

川普「對等關稅」新政怎麼來、課徵關稅現況如何?

川普推動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主張「你課我多少,我課你多少」,是以各國2024年對美貿易順差除以美國自該國進口總額,取其結果一半作為稅率,也就是「折扣對等稅率」,儘管川普稱其「非常簡單」,但不少經濟學者與專家對此就批評過於簡單粗暴、缺乏邏輯可言。

川普原訂9日全面實施,但當天卻無預警宣布「基於中國始終未對全球市場展現尊重」,表示除了立刻提高美國對中進口商品課徵關稅至125%,其餘所有國家暫緩90天,僅課10%基準關稅。

此波關稅波及全球185國,其中約60國被額外課稅。以2024年美國主要貿易夥伴來看,稅率如下:
    •    中國:34%,加上先前關稅與對報復性關稅的反制措施,總稅率達125%
    •    歐盟:20%
    •    日本:24%
    •    韓國:25%
    •    越南:49%
    •    印度:26%
    •    台灣:32%

誰讓川普改變關稅決策?

那麼川普為何突然改變決策?外媒指出,美國國債市場劇烈波動是政策急轉彎的關鍵原因,而在川普身邊最為關鍵的兩人,則是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兩人與川普和部分專家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開會,川普隨後公開關稅暫緩消息。

全球有誰找美國談判、豁免?又哪些產品逃過川普大刀?

雖然對等關稅來勢洶洶,但部分國家與產品獲得豁免:
    •    目前已豁免國家:加拿大、墨西哥(已課徵25%關稅)
    •    超過千項產品豁免:半導體、藥品、原油、鋼鐵與鋁(但前者早已課稅)、汽車及零組件(已課徵25%)

白宮對此也表示,不會主動釋出已接洽美國協商對等關稅的國家清單,但根據《巴隆金融周刊》盤點各國發言,目前有多達70個國家已表達協商意願,已明確尋求協商的經濟體包括台灣、越南、馬來西亞、日本、韓國、歐盟等。

其中被點名最可能迅速與美國達成協議的五大潛力國則是英國、日本、越南、印度與柬埔寨。

各國如何回應對等關稅?台灣又是如何因應?

    •    加拿大和墨西哥:墨西哥和加拿大於2月3日達成協議,暫停對美國徵收關稅一個月;在川普對所有外國產汽車徵收25%關稅後,加拿大祭出同等反制關稅。
    •    中國:對美進口商品徵收84%的報復性,又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新申訴,中美進一步陷入貿易戰緊張關係。
    •    日本:未報復,首相石破茂稱之為「國難」,並考慮對日本國民每人發放5萬日圓現金補助,同時宣稱將訪美,強調日本創造美國就業。
    •    韓國:對汽車業釋出3兆韓元金融支援,計劃10兆韓元補充預算,但有可能在談判過程中併入駐韓美軍防衛費分擔等議題。
    •    歐盟: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強調「我們想要給協商一個機會」,因此在反制方案獲得全數會員國的支持後,暫停實施90天的反制關稅
    •    東協:越南、柬埔寨、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啟動談判,越南提出零關稅協議且加入制裁中國行列,向中鋼製品徵37%反傾銷稅。
    •    印度:盼成為第一批與美談判國之一,已降低高級自行車、酒類等關稅以換取協議。
    •    英國:遭課基準稅率10%、汽車25%,現任首相施凱爾擬祭出支援與法規改革。
    •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最先飛抵美國,成為首位與川普談關稅的國家領導人,會後納坦雅胡承諾,將消除美國對以色列的貿易逆差。

台灣方面,總統賴清德提出5項因應策略,強調針對關稅不會報復,而是透過「對話與合作」化解危機,五大策略包含:

  • 比照USMCA(美加墨協定)模式談判,從「零關稅」起點切入。
  • 擴大對美採購,降低貿易逆差。
  • 促進對美投資,除台積電外,鼓勵電子、資通訊、石化與天然氣等產業加碼。
  • 解決非關稅障礙,如進口檢驗、技術壁壘。
  • 改善美方關切問題,包括高科技出口管制、低價傾銷、洗產地問題等。

此外,賴清德也以「深化臺美經貿關係的路徑圖」為題投書《彭博》,闡述面對川普對等關稅政策,台灣將採取的核心原則與應變策略,同時行政院也提出新台幣880億元的「9面向20措施」作為應變,其中分別針對工業(700億元)與農業(180億元)提供補助。

立即加入NOWnews今⽇新聞官⽅帳號!跟上最HOT時事

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