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要聞
國際援助陸續湧入緬甸 星媒曝各方戰略考量

▲緬甸大地震造成難以估量的傷亡和破壞,各方回應軍政府罕見對外求援的同時,也反映出在區域戰略布局的深層考量。(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 國際中心蔡姍伶/綜合報導 2025-03-31 14:58
[NOWnews今日新聞] 緬甸28日發生大地震,造成難以估量的傷亡和破壞,迫使緬甸軍政府罕見向國際請求援助,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也紛紛響應。新加坡《聯合早報》31日刊載專欄,分析在人道主義的名義背後,也隱約反映出各方對緬甸及東南亞的深層戰略考量。
一、東協
東協強調「依據緬泰需求」,顯示在回應災難之餘,仍試圖不干預成員國內政,以求與人道援助之名保持平衡。近年東協內部關於處理緬甸軍政府的問題,成員國間有明顯分歧,面對此次震災,馬來西亞以輪值主席國身分率先響應,不僅意在彰顯東協協調機制的活力,也在某種程度上釋放出區域領導力的訊號。
二、美國
美國總統川普在地震隔天表示,將協助緬甸應對災後重建工作,但川普政府的實際行動仍以象徵性居多,從美國自己的角度來看,它曾因人權問題,對緬甸軍政府實施制裁,川普重返白宮後,又大幅削減了國際開發署(USAID)的援助預算,因此後續落實程度如何還有待觀察。
而從更宏觀的角度,美國的援助,也可視為對中國、俄羅斯在緬甸影響力上升的一種平衡嘗試。即使是有限的支持,美國也希望在緬甸災後格局中,保留一定話語權,避免自身在區域被邊緣化。
三、俄羅斯
俄羅斯已派遣120名救援專家前往緬甸,由蒲亭總統親自下令,自從2021年,緬甸政變以來,俄羅斯就是少數與軍政府保持密切關係的大國之一。在西方制裁下,俄羅斯仍提供緬甸武器,加深能源與勞務、資源開發與港口建設等合作。這次地震救援,無疑再次印證2國的緊密關係,在當前多邊秩序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俄羅斯選擇迅速行動,不僅履行援助義務,也有助於鞏固在東南亞的長期存在。
四、中國
中國宣布向緬甸提供1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5億)的緊急援助,包括各種生活、醫療物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並致電緬甸軍政府領袖敏昂萊,承諾全力支援的同時,中國緊急管理部派遣的救援隊也已抵達緬甸。
分析認為,緬甸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佔有重要地位,連接南亞、東南亞與中國西南,也是中緬油氣管道、港口與跨境鐵路的關鍵節點。近年緬甸國內局勢反覆、社會動盪,已對中國在緬計畫實施與邊境安全構成實際挑戰,此次援助,既是人道響應,也為中緬關係的後續穩定發展提供契機。在美國、歐盟對緬援助相對謹慎的情況下,中國的快速介入,也可能提升它在緬甸災後治理及重建的影響力。
五、歐盟
歐盟承諾提供250萬歐元初步緊急援助,並啟用哥白尼衛星系統評估災情的同時,仍秉持一貫的價值導向,即在人道援助之外,推動緬甸民主轉型與人權改善。在緬甸軍政府與反對派持續對抗、選舉問題懸而未決的背景下,歐盟的援助,也被外界視為在政治上「保留」的善意。
小結來說,該篇分析文章認為,緬甸地震後的國際援助,實際展現的是一場「多層次」的合作與政治角力,人道主義是表層邏輯,而各國的行動方式與節奏,又悄悄映射出在東南亞戰略布局中的定位與傾向。對緬甸而言,如何在接納援助的同時,處理好各方關係、平衡外部影響,將成為災後重建的另一個深層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