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家評論

從中國召開兩會來解讀2025新經濟走勢

摘要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2025年第十四屆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主動回顧過去一年經濟面臨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持續加深,內部長期積累一些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集中顯現,內需不振、預期偏弱等問題交織疊加,局部地區自然災害頻發,保持經濟社會平穩運行的難度加大,使得政府在面對多重困難的挑戰下需要提出一些積極有效的政策來應對。

由於2025年是中國十四五計畫的最後一年,同時也是十五五計劃的布局之年,目前僅從政府工作報告中歸納出七大重點方向來分析未來的政策方向及經濟發展趨勢,說明如下:

一、聚焦如何高質量完成預期規劃目標

根據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政府財政政策需進一步加大力度,預計2025年赤字率擬提升至4%左右,比上年度提高1%;政府債務規模擴大至11.86兆人民幣,以支持經濟回升與重大專案落地。同時,結構性改革將深化,尤其在科技創新、低碳經濟、數字經濟等領域,政策可能通過稅收優惠和研發補貼,推動產業鏈向高附加值環節攀升。

二、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

中國民營企業法人單位占了全中國企業法人單位的92%,以及近同等比例的高新技術企業,但其面臨的賬款拖欠、融資困難、企業的財產安全等問題仍是最大的痛點。習近平在今年2月18日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特別強調要強化執法監督,集中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及亂查封等現象,要確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與民營企業家的合法權益;兩會期間,預期「民營經濟促進法」的立法進程將會成為焦點之一,該法案旨在從法律層面保障民營企業權益,規範市場准入與公平競爭。另筆者認為政策還需要有稅費減免措施,例如擴大增值稅留抵退稅範圍,並支援民營企業進行國際產業鏈重新建構等具體措施才能讓民營企業持續生存發展。

三、擴大內需、提振消費

目前中國內需面臨了嚴峻的挑戰,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或現象來分析實際發生的情況 :

1、筆者近三個月親自走訪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大城市發現周末假日不只大型商場人潮門可羅雀,連街道上人車也都少了很多;根據政府工商管理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有46萬家企業倒閉、310萬個體工商戶註銷登記。而2024年1-9月的資料顯示共有841萬的企業負責人因欠債而被列入黑名單,與2020年疫情前的570萬相比增加了271萬人。另上海火車站周邊商圈商鋪倒閉率更是高達70%,當然實體店鋪倒閉或許有房東漲房租或面臨電商競爭的情況,但從倒閉的企業跟負責人欠債被政府列黑名單的數字,加上2024年政府營業稅收總計下降了3.4%的情況來看,確實內需市場是相當疲弱不振。

2、從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來看,根據中國人力資源部的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共有1179萬的大學畢業生,而畢業後當年度就找到工作的比例只有44.5%,等於有654萬的應屆畢業生沒有辦法在當年度找到工作;在從外賣前三大平台美團網的外送員人數來看,2019年疫情前只有399萬人,到了2024年6月止外送員人數變成745萬人,擔任美團外送員增加比例達到86.7%,而這也只是一家外送平台的數字而已,根據媒體曾經報導的資料顯示,全中國擔任外送員應該有1000-1200萬人左右;由此可見在企業面臨經營困難發生倒閉或大量裁員的情況下,民眾為求生存只能選擇去當外送員。

由於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今年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針對消費擴增的政策也提出了「短期刺激+長期保障」的雙輪驅動;短期來看,中央財政已經預撥了810億元人民幣支持「設備以舊換新」,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將再新增5000億-6000億元人民幣用於消費擴增。而在長期政策方面,需要破解居民「不敢消費」的深層矛盾,中國社會科學院張穎熙教授認為,要通過提高中低收入群體在住房、醫療、養老等領域的社會保障水準,來釋放消費潛力。另從地方政府層面來看,目前31個省份中有21個省、市將「擴內需」列為2025年首要任務,表示官員們都知道要拉動經濟得要能夠擴增消費才行,而具體的成效會如何,將看中央與地方政府提出甚麼有用的刺激政策而定。

四、持續推進新質生產力與人工智能技術創新

兩會期間,政策將圍繞「人工智慧+、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前沿領域,推出引導資本機制與專項產業基金,擴大有效投資來培育壯大產業。另2024年「人工智慧+」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後,2025年兩會將進一步細化其政策落地路徑。中國國產大模型(如DeepSeek)的開源化與低成本化,正在加速AI技術向製造業、醫療、農業等垂直領域滲透;工信部計畫推動通用大模型與行業大模型協同發展,並通過算力基建(如智能算力中心)降低企業應用門檻,此舉也將全力推進2025中國製造的目標。另一方面中國的AI產業發展也將面臨來自美國對於中國高階晶片的出口禁令,由於過去中國透過第三方還能買到包括輝達在內的算力強大晶片,現在看來這些門路都將被美國堵死,未來中國的AI技術能否持續創新突破值得好好關注。

五、穩股市與樓市

自2024年4月瑞銀中國上調中國股市評級後,MSCI 中國指數在10個月內上漲40%,而中國股市估值雖有所回升,但相較於歷史平均水平仍有些差距。目前就資本市場改革方面官方會聚焦在「引活水與強制度」上;中國國務院六個部門聯合印發的「中長期資金入市方案」要求養老金、保險資金等提高權益投資比例,並通過稅收減免(如資本利得稅優惠)吸引長期資金;同時,證券發行註冊制的改革與退市機制的完善化後,將加速市場汰劣。  

在房地產方面,根據瑞銀證券(中國)分析報告指出,佔中國GDP內需增長成份最高的房地產市場2025年1-2月銷售數字同比下跌10-12%,房地產市場還沒有看到止跌的現象。而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穩住樓市」,政策信號非常明確,重點放在「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基調,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與大量的存量房去庫存,緩解居民住房貸款壓力與房企債務的風險。

筆者認為由於房地產市場的存量太大,人口數量持續在減少中(近期有海外媒體人結合官方過去的中國消費數據、經濟增速、水電使用量及交通運輸數據使用馬斯克的X Grok 3-AI去問中國人口在經歷新冠疫情後推估減少的數量,X Grok 3得出的答案為大約少了1.5億人,姑且不論數字是否正確,但人口大量減少的趨勢是確定的),年輕人不婚不生的比例正在增加中,這些人很多都住在父母或親戚家,剛性需求下降,投資客也很多需要降價求售來還貸款,在市場供過於求的格局沒改變前,新的政策能否在2025年就看到止跌信號,個人比較悲觀。

六、穩定外貿發展、深化區域經濟合作

2024年中國GDP增長達到了5%的成長目標,出口的增長佔了很大的份額,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資料顯示,2024全年出口總值同比增長5.9%,表現穩定,而前三大出口市場分別是東盟、歐盟、美國等地區,其中對東盟國家出口同比增長了12%最多,估計對東南亞國家的出口增加有一大部分來自於通過第三國出口轉道美國的情況(洗產地)。伴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已經促使一些企業提前在2024年12緊急出口,造成對美國和東盟的出口增多,我們從2024年12月的出口增速同比增長10.7%就能看出端倪,這均是搶出口效應的集中體現。目前川普已經宣布額外對中國出口商品增加20%的關稅,若加計2018年起部分商品已經被課徵近20%的關稅,加上新增加的20%後,部分商品關稅已來到近40%,此舉已讓2025年中國外部經貿環境變數加大,從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最新的2025年1-2月的出口增速僅同比增長2.3%來看,川普的關稅大刀效應已經慢慢浮現。

為此,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支持企業穩訂單、拓市場、優化融資、結算外匯等金融服務,拓展企業赴海外參展及對辦展的支持,促進跨境電商發展等方式來穩外貿;另也提出將堅定維護WTO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欲走一條與美國單邊保護主義不同的方向,未來中國外貿能否如願繼續維持高成長將是非常嚴峻的挑戰。

七、解決行業反內卷,引導企業從惡性競爭到創新驅動的轉型

針對部分行業「低價傾銷、重複建設」等內卷現象,兩會推出「反內卷」政策組合拳,一方面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嚴打地方保護主義與行政壟斷,另一方面,通過稅收槓桿引導企業轉向高附加價值競爭;例如,對研發投入占比高的企業加大補貼及對低端產能實施環保限產等。而地方政府也應從「拼政策優惠」轉向「拼營商環境」,通過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營造更加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投資創新生態,通過建設共性技術平臺、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培育差異化競爭優勢等措施,推動地方經濟從依賴政策優惠的粗放式增長轉向依靠良好營商環境和創新能力的高品質發展。

總結

從某種意義來看,今年的兩會不僅是政策部署的節點,更是中國經濟能否持續保持GDP增長5%的關鍵;目前觀察政府工作報告從AI驅動的產業變革到民營經濟的法治化護航,從消費內生動能的啟動到資本市場的結構優化,從房地產市場的止跌求穩到穩住出口的增長等,每一項議題都關乎成敗,唯有通過系統性的大改革與恢復民眾對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方能破解發展頹勢;個人期盼中國的經濟能夠在國際大變局中平安渡過,更希望美中之間能夠在安全的議題上達成共識,以確保區域的和平穩定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