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要聞

東南亞碳稅開跑 減碳競賽升溫

▲新加坡政府設立碳稅,並透過「碳信貸交易機制」吸引企業投資碳中和項目,鼓勵企業透過科技創新減少排放。(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新加坡政府設立碳稅,並透過「碳信貸交易機制」吸引企業投資碳中和項目,鼓勵企業透過科技創新減少排放。(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面對氣候變遷與國際貿易的雙重壓力,東南亞國家正掀起碳稅競賽,不僅要降低極端天氣帶來的風險,也要確保出口商品符合環保標準,避免失去全球市場競爭力,新加坡更早已領先推行,東南亞全面進入碳稅時代。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泰國、馬來西亞等國正積極推動碳稅,希望透過經濟手段促使企業減少碳排放,並降低氣候變遷造成的經濟損失。過去許多開發中國家認為減碳應由已開發國家承擔,但東南亞頻繁遭受洪水與颱風等極端氣候衝擊,讓各國意識到氣候行動迫在眉睫。

泰國政府已在今年1月批准碳稅計畫,新政策規定,每排放1公噸二氧化碳將需繳納200泰銖(約新台幣194元),並逐步提高稅率,推動企業加速減碳。此外,碳稅將直接附加在燃油價格上,讓消費者在日常消費中同步承擔環保成本,提高對碳排放的關注。

馬來西亞則計劃自2026年起對鋼鐵業與能源業開徵碳稅,首相安華(Anwar Ibrahim)強調,碳稅收入將用於發展環保科技,推動綠色經濟轉型。印尼雖早在2021年便通過碳稅法案,規定每公噸碳排放需繳納3萬印尼盾(約新台幣60元),但政策推行困難,至今尚未正式實施,預計2025年內開始執行。

在東南亞各國紛紛推動碳稅之際,新加坡早在2019年便成為區域內首個實施碳稅的國家,初期稅率為每公噸5新加坡元(約新台幣115元),並計劃於2025年提高至25新加坡元(約新台幣575元),甚至可能達到50至80新加坡元(約新台幣1150至1840元),展現在綠色轉型上的積極作為。

新加坡政府不僅設立碳稅,還透過「碳信貸交易機制」吸引企業投資碳中和項目,並鼓勵企業透過科技創新減少排放。新加坡的積極作為,讓其他東南亞國家意識到碳稅的重要性,加快跟進腳步。

根據統計,東協10國碳排放量占全球4.9%,排名世界第六。世界銀行警告,若不採取行動,東協各國未來百年因氣候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恐高達180億美元(約新台幣5909億元),相當於該區域GDP的1%。

此外,歐盟將於2026年全面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環保標準較低的國家商品課徵額外關稅,美國與日本也開始推動類似政策,要求進口商品符合環保標準。若東南亞國家未能及時跟上碳稅政策與減碳步伐,未來在全球市場可能將面臨更大壓力。

立即加入NOWnews今⽇新聞官⽅帳號!跟上最HOT時事

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