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要聞
WWF報告 湄公河地區發現逾兩百種新物種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公布最新報告,2023年在東南亞湄公河地區所發現的234種新動植物物種。(圖/翻攝自WWF臉書)
- 國際中心楊雅婷/綜合報導 2024-12-17 17:00
[NOWnews今日新聞]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12月16日發佈最新報告,公布2023年在東南亞湄公河地區發現的234種新動植物物種,突顯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以及所面臨的環境威脅。
根據報告,在所有新發現的物種中,越南佔約一半,達106種,並且大多為越南特有物種,使其成為湄公河地區發現新物種最多的國家。

其中,越南發現了一種鼠蝟(gymnure),以及一條棲息於越南北部番西邦山海拔2600米的蛇。這種蛇的棲息地正受到放牧及燃木採集活動的嚴重威脅,導致其生存空間逐漸縮小。報告進一步警告:「牠也可能易受氣候變遷的影響,隨著棲息地逐漸變暖,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物種幾乎不可能再遷移到更高的海拔地區。」
此外,來自泰國國家公園的石灰岩睫毛蝮蛇同樣引起關注。這種蝮蛇棲息於石灰岩地層,身上的薄荷綠和棕色鱗片,使眼睛周圍呈現出類似「睫毛」的獨特外觀,為其增添了奇異魅力,也成為今年新物種中的明星物種之一。
另一亮點是體型微小的葉鼻蝙蝠,體重僅5至7克,鼻部獨特的葉狀結構幫助其進行回聲定位。這種蝙蝠的分布範圍跨越泰國和馬來西亞,展現在東南亞地區的適應能力與擴散潛力。

湄公河流域橫跨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和泰國,是全球著名的生物多樣性重要地區,擁有老虎、大象與海豚等珍貴物種的棲息地。然而,隨著人類活動與氣候變遷加劇,這片充滿生命力的自然寶庫正面臨日益嚴峻的生存挑戰。
世界自然基金會呼籲,保護這些獨特的物種及其棲息地迫在眉睫,唯有加強保育行動,才能確保湄公河流域的生物多樣性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