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軍武戰情
名家》楊威利/美國加速產武器 彈彈的憂愁
▲過往愛國者飛彈由雷神公司承製,目前另有洛馬集團產製。(圖/LM)
- 文/楊威利 2025-11-24 08:00
[NOWnews今日新聞] 先說結論再論述
※戰爭勝敗往往會是數量優勢取勝。
※彈彈的憂愁。
新聞
10月初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國防部要求軍火商大幅提高12種武器產量,已經曝光的武器包含愛國者飛彈、標準六型飛彈、PrSM飛彈、堤豐飛彈系統、JASSM、LRASM飛彈等。

戰爭勝敗往往會是數量優勢取勝
人類戰爭歷史發展到現代,致勝因素大致分數量與質量,或是有形與無形因素,有形因素可以量化而無形因素無法量化;前者例如戰車幾輛、軍艦幾艘,後者如士兵士氣、愛國情操、將領素質等,多年來哪一種因素占優,各界爭論不已。
過往在軍事科技較不發達以及黑火藥未發明的冷兵器時代,戰爭勝負的無形因素偶會奏效,如武將的武藝、君王的領導風格,甚至是守城將領的意志力等。但即使在中國古代,數量優勢的說法也還是有一席之地,這其中尤以孫子兵法為最,謀攻篇: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中國或西方黑火藥發明的中世紀後,即使是數量優勢的一方都不能取勝,以前比的是兵馬糧草的多寡,現在比的是誰的黑火藥以及火炮多。至於將領武藝、君王素質、守城居民士氣等因素,影響程度說真的漸趨低微,單憑人數優勢獲得戰爭勝利的最後時刻是一次大戰,當時雙方陣營比的是誰動員的軍力多,更精確的說是會開槍的士兵。
2枚原子彈投放於日本後開啟核子世代,此時再多人力投入戰爭也沒用,但這是指要繼續用核子武器攻擊對方的前提下,在不動用核武以及有限戰爭(Limit War)的思考下,人數優勢還是可以制勝的,例如韓戰時期的中國、越戰時期的北越等,但勝利方的人命損失卻是巨大的。
俄烏戰場上也有著數量優勢致勝的趨向,但卻不是過往的金戈鐵馬而是無人機,雙方每天投入的無人機消耗量上百架無人機以上,FPV無人機遺留的光纖導線遍布田野。目前的戰況是俄羅斯掌握烏東四省,烏克蘭被逼著上談判桌。
彈彈的憂愁
俄烏戰場上除無人機消耗量大之外,另一種武器就是各式飛彈,155公厘砲彈也很缺乏,歐美國家加開產能供應烏克蘭而俄羅斯也徵調北韓產製的砲彈。美國看到俄烏戰場實況,以及以色列與伊朗對戰時的消耗量,反思萬一中美發生軍事衝突時沒有彈藥該怎麼辦。

開放相關技術讓盟國生產或是讓盟國購買是一招,但正本清源的還是增加本國產能,上述這曝光的六種飛彈我們先稱為「高階」的飛彈,這些飛彈的年產量相當有限。即使是「低階」的標槍飛彈等,美國的產能依舊有限,有幾次的台美軍售中也出現過供應不及的情況。
武器生產的弔詭情況是,武器基本上來說是消耗品而且少有挪用民生用途的可能,各式飛彈的生產用途就是爆炸、摧毀敵軍,單價高昂自不必說,這些飛彈跟罐頭食品一樣有壽限限制,飛彈過了壽限能用嗎?緊急時可以但沒人能保證其安全,因此各國各軍種採買飛彈時不會一次買齊,分年買幾批達成戰備目標是各國首選,彈彈的憂愁說之一就是,一國少有一次時間採購完備的飛彈數。
科技進步是彈彈的憂愁第二原因,武器科技的進步過往是10年,現在可能1-2年翻新一次,當有新飛彈出現或是精度更好、射程更遠與操作簡單的飛彈問世後,例如Spike ER飛彈問世後要不要採買?那原使用Spike飛彈的單位要怎麼辦?新武器與新科技的出現或是單位期待新飛彈的出現,都是盡量不大量採購飛彈的原因。
最後則是預算問題,一次採購大批飛彈絕對可以形成即戰力,但預算編列呢?通常額外軍費的來源是增稅、舉債或是削減其他部門支出獲得,但通常執政者不會說,分年度編列預算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夾在中美競爭下的台灣看到美軍增加飛彈的生產固然欣喜,但在籌措軍費增加戰備的同時,也應當正確的跟國人說明財源如何籌措,以利達成全民共識。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