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要聞

美藏「毒丸條款」!東南亞被迫選邊

▲美國與馬來西亞簽署新貿易協定,條款被指設有「毒丸機制」,專家認為此舉意在測試東南亞國家的對美忠誠。(圖/路透社/達志影像)

▲美國與馬來西亞簽署新貿易協定,條款被指設有「毒丸機制」,專家認為此舉意在測試東南亞國家的對美忠誠。(圖/路透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美國再度以經貿為槓桿,在印太地區推進地緣戰略。近期馬來西亞與柬埔寨先後與美國簽署新的對等貿易協定,表面上是深化投資與市場合作,但協定內隱含的「毒丸條款」卻引發爭議,一旦馬、柬兩國與他國簽署被華盛頓認定為「損害美國根本利益」或「對美國安全構成威脅」的協定,美方可單方面終止貿易合作。專家指出,這形同對東南亞國家的「忠誠測試」,象徵美中經貿競爭全面升級。

根據美國白宮公布的協定文本,條款內容明訂,美方得在未經雙方仲裁的情況下行使「終止權」。同時,協定要求馬來西亞與柬埔寨在數位貿易、資料跨境傳輸、反避稅與配合美國對第三國制裁等議題上與華盛頓協作。這不僅擴大了美方經濟影響力,也讓東南亞國家在與中國、歐盟或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成員國談判時,必須更加謹慎。

學者指出,這些「毒丸條款」的範圍極廣,美國藉此在協定中植入政治信任與安全層面的約束,使過去以市場為導向的貿易協議轉變為戰略工具。他形容,美國正嘗試重新定義「亞洲工廠」,讓供應鏈更靠近友美國家。

顧問公司Flint Global專家山姆·洛分析,這批協定是川普政府在外交上「修補裂痕」的手段,一方面為美企重返東南亞創造優勢,另一方面也加強對中國的圍堵。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經濟戰略中心主任德梅爾齊斯則直言,這些條款對多邊貿易體系是一記重擊,「它迫使各國在經濟上選邊站,美國要的不是自由市場,而是政治忠誠。」

馬來西亞國會內部亦出現分歧。總理安華堅稱協定「合憲且有助保障國家利益」,但反對派質疑條款模糊、違背主權。柬埔寨方面則保持低調,外長宋金塔僅表示協定將「促進雙邊貿易穩定成長」。

分析認為,美方這套模式未來可能推廣至其他國家。若配合美國考慮對經由東南亞港口轉運的中國商品徵收40%「轉運稅」,將進一步加劇區域內供應鏈的政治化。這顯示美中之間的角力已從軍事與科技領域,擴散到經濟協定的文字中,讓「貿易條款」成為地緣競爭的新戰場。

立即加入NOWnews今⽇新聞官⽅帳號!跟上最HOT時事

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