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要聞
英國科學家培育「抗豬瘟」品種 盼擴大應用
▲ 台灣出現非洲豬瘟陽性個案,若不妥善處理防控,恐重創養豬業和餐飲業。(示意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 國際中心蔡姍伶/綜合報導 2025-10-23 07:50
[NOWnews今日新聞] 台灣今年5月才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認證為「豬瘟非疫區」,未料農業部卻在昨(22)日公告,國內爆首例「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陽性個案,是在台中梧棲一處養豬場的死豬身上驗出,引發廣泛關注。這類疾病困擾世界多年,又可大致分為「非洲豬瘟」和一般「豬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也稱豬霍亂、經典豬瘟、古典豬瘟),近日據英媒報導,科學家已經培育出對CSF具抗性的豬隻,未來希望能延伸應用至其它致命病毒性疾病。
根據《衛報》報導,豬瘟雖於1966年在英國被根除,但此後仍數度爆發疫情,英國動植物衛生局(APHA)哺乳病毒學副主管克魯克(Helen Crooke)指出,豬瘟對畜牧業和農民來說,都是毀滅性的災難,英國在25年前爆發的那一波即是一例。
蘇格蘭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羅斯林研究所(Roslin Institute)的科學家,透過基因編輯技術,針對1個負責生成「DNAJC14」蛋白質的基因進行修改,該蛋白質在瘟病毒科(pestiviruses)進入細胞後的複製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在這項研究中,羅斯林研究所的科學家,按照DNA編碼修改,培育出1個新的豬品系並進行實驗,將4頭經基因編輯的豬,與4頭未編輯的豬(對照組),一同接種豬瘟病毒。1週後,對照組豬隻出現明顯病徵,血液中病毒量極高;相較之下,基因編輯豬則完全健康,未見任何感染跡象。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生物技術趨勢」(Trends in Biotechnology)期刊。研究團隊目前正在研究相同的基因編輯,是否也能賦予其它物種,如牛隻、綿羊抗病性。
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的克拉克博士(Dr Emily Clark)認為,此類研究有助於培育更健康的動物,減少受豬瘟影響地區農民的損失,並標誌著在利用基因組學,創新、增強牲畜抗病能力方面,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非洲豬瘟」VS.一般「豬瘟」有何不同?
按照《農業部獸醫研究所》、《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非洲豬瘟專區》的資訊看來,非洲豬瘟與豬瘟,都是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具高度傳染性之惡性豬隻疫病,前者於1921年首次在非洲肯亞被發現。
不同的是,豬瘟是由RNA病毒的黃病毒科引起,而非洲豬瘟則是由DNA病毒的非洲豬瘟類病毒科引發,其症狀為高熱與全身臟器的出血。2種疫病的症狀非常相似,但解剖上,急性非洲豬瘟的脾臟會腫大2-3倍,腎臟點狀出血似火雞蛋是與豬瘟之不同點。
由於非洲豬瘟尚無有效疫苗可供預防用,因此若非洲豬瘟真的入侵,將會造成嚴重的豬隻死亡和養豬業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