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要聞

川習會真要來了?翁履中:從歷史看已破局

▲旅美學者翁履中大膽推斷,預定在APEC期間舉行的「川習會」,很可能並不會登場。(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旅美學者翁履中大膽推斷,預定在APEC期間舉行的「川習會」,很可能並不會登場。(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日不只一次表示,將於2週後在韓國慶州舉辦的亞太經合會(APEC)峰會期間,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不過,旅美學者翁履中大膽推斷,如果歷史可以作為依據,那他研判川習會其實已經破局。

翁履中台灣時間18日凌晨在臉書發文,指出川普一再對外宣稱「川習會即將登場」,雙方團隊正在積極籌備,表面看來,美中關係似乎出現了轉機,但根據過去幾十年美中領導人互訪的慣例,中國外交部通常會在會晤前至少2週,正式對外確認行程,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中國外交體系的基本節奏,因為北京非常重視對外宣傳的完整性,從語言措辭、新聞安排到國內輿論鋪陳,都必須精準控制時機與節奏,這也是中國外交體系一貫的「前置預熱期」,沒有例外。

然而,如今距離川普所宣稱的「10月29日抵達韓國」已進入倒數,北京卻始終沒有釋出任何關於川習會的正式訊息,這不是疏忽、更不是偶然,對熟悉中國外交邏輯的人而言,這種「沉默」本身就是訊號,當中國不說話時,那往往是最有意圖的時候。

翁履中指出,這樣清楚的信號,主流媒體卻似乎沒什麼留意,或許是因為西方普遍以為,川普的強勢一定可以讓中國低頭,仍習慣以「西方新聞節奏」去觀察中國外交,期待透明、即時、可預測的訊息,卻忘了在中國的邏輯裡,沉默、延遲、模糊,往往才是最清楚的表態,這次的沉默,幾乎可以被解讀為:習近平不打算見川普,這不僅是北京外交節奏的安排,更是一場心理與策略的較量。

翁履中認為,北京用「不回應」讓華府失去節奏,以「不見面」讓川普的主動成為孤立的喊話,這並非北京陷入被動防守,反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戰略進攻,中國知道川普急於展示「能搞定中國」的外交能力,也知道他需要一場高調的會面來對沖國內政治壓力,所以北京才決定冷處理,從而讓川普陷入進退失據的尷尬。

翁履中坦言,沉默有時比見面更有力量,是一種權力的節奏,不見面、不鬥嘴、讓對方自己急,本身就是最強的對抗方式,當川普的強硬形象與現實行動出現落差,他的外交公信力將受到明顯削弱。接下來,就讓外界拭目以待,這場川習會究竟是否按照歷史經驗發展。

立即加入NOWnews今⽇新聞官⽅帳號!跟上最HOT時事

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