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要聞
泰國經濟遭越南超車!總理推補貼挽救
▲泰國長期仰賴出口製造業,但生產力與創新不足已成經濟成長的主要瓶頸。(圖/路透社/達志影像)
- 國際中心陳貞妤/綜合報導 2025-10-16 22:30
[NOWnews今日新聞] 泰國經濟陷入瓶頸,新總理阿努廷坦言「被越南超前簡直是場惡夢」,誓言以短期刺激與長期改革並行拚經濟。然而專家警告,泰國真正的危機不在數據落後,而是多年政治動盪與結構僵化拖垮成長動能。當越南靠產業升級快速崛起,泰國若仍陷在補貼與短線政策的循環中,恐將錯過下一波東南亞競爭格局的主導權。
阿努廷(Anutin Charnvirakul)指出,越南以6.6%的年成長率領先泰國,是「一記警鐘」。世界銀行最新報告顯示,越南憑藉出口升級與供應鏈重組,幾年內恐在GDP總量上超越泰國。面對競爭壓力,泰國政府15日召開經濟內閣首次會議,批准440億泰銖(約新台幣413.7億元)補貼方案,涵蓋食品、商品與生活服務。阿努廷強調,要在短期內見效,必須讓政策部門協同推進,「用短期刺激換取長期動能」。
不過,走入市集的泰國民眾感受卻不樂觀。曼谷恰圖恰市集(Chatuchak Market)的攤販賈林(Mimi Jarin)說,與疫情前相比遊客少了一半,「景氣根本回不去從前」;販售植栽的文恩(Win)則嘆,客人為省錢改線上購物,「現在一年只來兩三次」。他們的無奈正反映了內需疲軟與觀光復甦乏力的現實。
泰國法政大學(Thammasat University)學者帕維達(Pavida Pananond)指出,泰國經濟困境是長年結構問題的累積結果。製造出口與觀光業長期支撐國家經濟,但勞動力生產力低、創新力不足,改革遲緩。她說,疫情讓觀光業停擺,也揭露出口競爭力下滑的事實。更嚴重的是政治動盪導致投資者信心受挫,「20年間多次政變與法院判決換總理,三年內就換了三任領導人,誰敢長期投資?」
帕維達認為,現金補貼能短暫穩定民心,但若缺乏政治穩定與制度改革,終將成效有限。她建議政府強化本地企業能力、推動自動化與技能升級,發展農業加工等本土優勢產業,並鬆綁投資法規,「別再只依賴外資設廠」。
泰國發展研究院(Thail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TDRI)學者諾納瑞特(Nonarit Bisonyabut)也指出,泰國步入中高收入階段後,成長放緩屬自然現象,但真正問題是經濟政策缺乏連續性。他批評,泰國二十年來習慣依賴短期財政刺激,「像打類固醇,一開始有效,後來愈打愈沒用」。他呼籲政府應推動連續五至十年的結構改革,建立跨政黨共識,「即使阿努廷任期僅四個月,也該為長期改革奠基」。
面對外部挑戰,泰國還得承受中美貿易摩擦升溫的衝擊。泰國副央行行長披提警告,全球供應鏈波動將影響出口與成長預期。雖然政府近期宣布購回100億美元(約新台幣3063億元)不良債務、推出共付機制補貼六成民生支出,但工業信心仍未完全恢復。最新工業景氣指數顯示,雖略有回升,但企業普遍保守觀望。
政府同時著手與美國協商原產地規則、與歐盟推動自由貿易協定,並擴大國內旅遊支出扣稅與中小城鎮補貼,希望帶動觀光與內需。另方面,政府推行「泰國加一」產業策略,強化本地供應鏈韌性,減少對外資依賴。
阿努廷想以補貼與刺激喚回成長,但泰國經濟要真正甦醒,靠的絕非幾個月的政策熱度,而是長期穩定的制度與方向。唯有擺脫政爭、推動勞動力升級與產業轉型,讓企業敢投資、人才願留下,泰國才可能從「被超越的惡夢」中清醒過來,重新站上東南亞的經濟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