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要聞

韓國「No China」聲浪漲 中韓關係陷轉折點

▲近年來,韓國對中國的負面態度比例持續攀升。圖為新冠肺炎疫情時期,韓國反中情緒高漲,在青瓦台附近抗議要求禁止中國遊客入境。(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近年來,韓國對中國的負面態度比例持續攀升。圖為新冠肺炎疫情時期,韓國反中情緒高漲,在青瓦台附近抗議要求禁止中國遊客入境。(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近年來,韓國對中國的負面態度比例持續攀升,使韓國社會從過去與中國市場的深度融合,逐步走向尋求擺脫過度依賴的轉折點。從街頭頻傳的反中示威,到「No China」成為口號,韓國對中國的不信任與戒備,不僅反映了政治與文化的對立,更交織著經濟依賴的焦慮與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壓力。

反中示威頻傳 觀光區成火線

在首爾明洞、弘大等觀光鬧區,時常可見舉著標語的抗議群眾,針對親中旅客高聲抗議甚至爆發衝突。一連串反中示威成為國際媒體焦點,也突顯韓國社會正處於與中國關係的轉折期。

去年12月,尹錫悅政府執政期間,多地保守派團體舉行集會,高喊「CCP OUT」(中國共產黨滾出)。即使今年6月李在明上任總統後,相關抗議仍未平息。

儘管韓國於今年10月起試辦中國團體遊客免簽入境,國內的反中情緒卻不減反增。在社群媒體上甚至出現威脅「砍中國客」的恐嚇貼文。這使得李在明總統不得不出面譴責反中團體的行為「低劣,有損國格」。

從「薩德事件」埋下種子

輿論認為,韓國反中情緒的產生,主要歸因於中國的擴張主義政策,其中 2016 年的「薩德事件」扮演了關鍵的催化劑。

當時韓國部署美國THAAD反導系統,引發中國強烈反彈,北京隨即展開「非正式制裁」,限制韓流輸出、禁止旅遊團赴韓,導致演藝、化妝品、觀光等產業重挫。這起事件讓韓國人首次清楚意識到,中國不僅是重要經貿夥伴,也可能成為制裁者。

「薩德事件」成為催化民意轉變的關鍵引爆點,韓國對中國的負面情緒已達到歷史高點,並反映在多項民調中。捷克帕拉茨基大學「Sinophone Borderlands」調查顯示,2022年有81%的韓國人對中國持負面觀感;皮尤研究中心2024年調查更指出,高達97%的韓國人對中國印象不佳,為全球最高之一。

這種負面態度不僅存在於老一輩,在年輕人中也普遍盛行。許多韓國年輕人透過網絡對中國的政治干預、經濟壓力及文化爭議表達不滿,加深了社會輿論對中韓經濟紛爭的關注。

經濟依賴成為焦慮根源

中國長年是韓國最大貿易夥伴。韓國貿易協會統計,韓國約74%的稀土金屬仰賴中國進口,部分品項依賴度甚至超過九成。然而,中國自2025年起對稀土及相關技術實施更嚴格出口管制,牽動韓國半導體、電池與AI產業的敏感神經。

儘管北京並未明言針對韓國祭出禁令,但若出口限制被用作外交籌碼,韓國高科技產業恐再度陷入「被掐脖子」的風險。為降低地緣政治風險,韓國企業正積極重組供應鏈,轉向澳洲、越南、印尼、非洲等地尋找替代合作。

   ▲中國長年是韓國最大貿易夥伴。(圖/路透社/達志影像)
▲中國長年是韓國最大貿易夥伴。(圖/路透社/達志影像)

從夥伴到競爭者 韓中關係轉型中

回顧過去,韓國在美中之間維持微妙平衡:軍事上倚美,經濟上靠中。然而,隨著中國產業升級、企業崛起,在半導體、電池、顯示器等領域與韓企正面競爭,雙方關係從互補轉為對立。韓國對中貿易也從順差轉為逆差,經濟成長陷入瓶頸。

如今,韓國社會正重新思考「對中依賴」的意義。中國依然是關鍵市場,但供應鏈安全、技術主權與地緣風險,讓政府與企業推動「去中國化」成為新戰略。這不僅是外交路線的調整,更是長期產業轉型的必要過程。

建立新互信架構仍是關鍵

然而,若政治對立與民意敵意持續升溫,勢必加深雙方的不信任。《金融時報》評論指出,未來中韓關係的關鍵不在於貿易數據的主導權,而在於能否建立新的互信機制,讓經濟合作超越政治猜疑。

儘管如此,兩國仍在嘗試積極擴大交流。中國自去年11月起恢復對韓旅客30天免簽,韓國也於今年9月擴大中國團客免簽計畫。只是,隨著美中角力與區域競爭加劇,韓國反中情緒的發展仍充滿變數。未來中韓能否走出對立陰影,仍有待觀察。

立即加入NOWnews今⽇新聞官⽅帳號!跟上最HOT時事

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