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要聞

名家論壇》陳佩修/塔克辛與當前泰國政治

▲塔克辛(Thaksin Shinawatra)2023年8月返回泰國,結束長達15年的流亡生涯,當天在機場向支持者揮手致意,場面備受矚目。(圖/路透社/達志影像)

▲塔克辛(Thaksin Shinawatra)2023年8月返回泰國,結束長達15年的流亡生涯,當天在機場向支持者揮手致意,場面備受矚目。(圖/路透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塔克辛回歸與「大妥協政治」

2023年8月22日清晨,曼谷廊曼機場外聚集的紅衫軍支持者高喊歡迎口號,鏡頭中,塔克辛(Thaksin Shinawatra)結束15年流亡,走下專機舷梯,向群眾合十致意。這一幕,象徵著為泰黨與軍方背景政黨達成的「大妥協」:換取塔信返國與司法寬容,並由為泰黨組成聯合內閣執政。

塔克辛返國的歷史性一幕,開啟了短暫的權力共治時期;然而,這種安排並未終結泰國政治的結構性矛盾,而是將政局推入一種「可管理的不穩定」(manageable instability)的狀態:衝突被暫時壓制,但根本分歧依舊存在。

權力格局:三角對峙與權宜聯盟

目前泰國政治呈現「進步派—保守派—塔克辛派」的三角對峙格局,進步派被擋在體制外,塔克辛派與保守派的合作只是暫時性的停火。2023 年大選中,前進黨雖贏得最多席次,卻因改革皇室與軍方的激進主張而遭深層國家封鎖,為泰黨則轉向與保守派政黨合作。

泰國學者Napon Jatusripitak形容這個政治新局只是一場為了阻止進步派執政的「權宜婚姻」:短期內它穩住了局勢,但也讓為泰黨失去反建制的定位,並與進步派分道揚鑣。

   ▲泰國前總理塔克辛和女兒貝東丹共同出席聯合政府餐會,展現「家族聯手治國」的政治布局。(圖/翻攝自Bangkok Post)
▲泰國前總理塔克辛和女兒貝東丹共同出席聯合政府餐會,展現「家族聯手治國」的政治布局。(圖/翻攝自Bangkok Post)

司法與深層國家:制衡民選政府的工具

泰國的法院判決屢次改變選舉結果,政治不確定性持續存在。自 2006、2014 年軍事政變以來,司法機構在泰國政治中屢次發動被稱為「司法政變」的干政行為,包括 2008、2020 年解散政黨,以及 2024 年的前進黨被解散。

對塔克辛勢力而言,司法風險依舊存在:塔克辛本人仍有未結案件,現任總理貝東丹(Paetongtarn Shinawatra)則因與柬埔寨領導人洪森(Hun Sen)「電話門」事件遭憲法法院停職。司法槓桿隨時可能改變政治版圖。

支持者裂解與選民重組

塔克辛體制的票倉長期集中於東北與泰北農村,以及部分下層中產。但與保守派結盟使改革品牌受損,年輕與都會選民轉向支持前進黨。2024年民調顯示,進步派支持率不僅在城市上升,還滲入中小城鎮,為泰黨與進步派的競合將成為下一次大選的關鍵。

劃分泰國政黨政治與選舉政治版圖的軸線已由「地理」(Geography)轉向「世代」(Generation),鄉村票倉的忠誠鬆動以及年輕選民轉向進步派,重塑了泰國政黨政治版圖。

文武關係浮上檯面

泰柬邊境爭端與民族主義情緒,為軍方提供再度介入政治的話語空間。雖然軍方目前尚未挑戰現任政府,但在外交與安全政策上影響力明顯增強。塔克辛與軍方的合作基於互利:軍方需穩定與經濟成長,塔克辛派需政治安全;一旦互信崩解,軍方將重回干預政治的角色。

對比於政黨,泰國軍方一直享有高度的民意支持,這奠基於軍方在蒲美蓬國王時代,長期同時肩負國家安全與地方發展的雙重角色。當前的「大妥協政治」是在文武關係和諧關係的基礎上運作,軍方態度將決定文人政治格局的穩定。

   ▲泰國軍方在民間一直享有高支持度。(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泰國軍方在民間一直享有高支持度。(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中國因素:基建合作與戰略平衡

經濟傾中、安全靠美,泰國將持續走務實平衡路線。塔克辛家族與中國長期保持密切政商關係,大妥協政治下的泰中關係如下:

一、中泰高鐵計畫因徵地與資金分擔問題延宕多年,進度仍落後。二、柬寮緬越泰(CLMVT )跨境經濟走廊與中國「一帶一路」高度契合,鞏固泰國在區域交通樞紐的地位。三、在RCEP框架下,泰國擴大對中出口,尤其是農產品與製造業。同時,泰國在安全上持續與美國合作,維持在美中競爭中的外交平衡。

   ▲中泰高鐵計畫因徵地與資金分擔問題延宕多年,進度落後。(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中泰高鐵計畫因徵地與資金分擔問題延宕多年,進度落後。(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結語:塔克辛勢力成為「受約束的核心」

塔克辛勢力已不再全然掌控局面,但仍是多方博弈中的一個樞紐。克辛信勢力目前雖仍是體制內的重要樞紐,但其影響力已從過去的支配者,轉變為一個必須在深層國家、盟友政黨與外部壓力之間不斷調適的「受約束的核心」。在這個多方制衡的環境中,泰國政治的下一步,將取決於這個「可管理的不穩定」能持續多久、能否建立制度性穩定,抑或再度陷入動盪。

●作者:陳佩修/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終身特聘教授、目前在泰國訪學研究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

立即加入NOWnews今⽇新聞官⽅帳號!跟上最HOT時事

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