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要聞
民進黨「抗中」罷免失利 專家:加深台分歧

▲726大罷免投票落幕,中選會公告結果,24位國民黨立委以及停職中的新竹市長高虹安,25項罷免案全數未能通過。圖為罷免投票前夕,罷團力挺罷免現場。(圖/記者林柏年攝,2025.07.25)
- 國際中心徐筱晴/綜合報導 2025-07-27 11:19
[NOWnews今日新聞] 726大罷免投票落幕,中選會公告結果,24位國民黨立委以及停職中的新竹市長高虹安,25項罷免案全數未能通過。英國衛報分析指出,台灣罷免24位「親中」立委的行動最終宣告失敗收場,有專家指出,這場罷免運動加深了台灣社會的分裂,各方應檢討這次罷免行動的過程,思考如何在維護台灣安全與繁榮的議題上尋求共識。
根據衛報報導,這波罷免行動一開始由公民團體和社運人士發起,指控31名立委「親中」且阻撓政府推動國防與其他法案。26日,其中24個選區展開投票,選民需對是否同意罷免當地立委並舉行補選做出表態。但中選會在當日晚上7點宣布,首波投票的罷免案皆未通過。
這24席以及尚未投票的7席,皆由在野的國民黨所持有。國民黨與一小黨結盟,在野陣營利用國會多數封殺民進黨法案,包括國防預算、凍結大法官人事案,並提出被批評為削弱台灣防禦力的法案。杯葛行為引發群眾抗議,進而促成罷免活動。
報導指出,只要有6席藍營立委遭罷免,便可能讓總統賴清德與民進黨推動政見較為順利,但這同時也可能引來中國共產黨更大的敵意。仍有7席罷免案將於未來數週內進行投票,但26日的失利將給罷免陣營帶來壓力,必須力拚讓其中6席獲得「同意」票通過。而國民黨也可能因為第一波壓倒性勝利而採取更為大膽的路線。
曾任多家外媒記者、現任非營利機構「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東北亞高階分析師的台灣媒體人楊晧暐(William Yang)向衛報表示,這場罷免運動加深了台灣社會的分裂。
楊晧暐表示,「台灣各界,包括所有台灣政黨在內,都需要認真檢討這次罷免行動的過程,思考如何在維護台灣安全與繁榮的議題上尋求共識。」
楊晧暐指出,這次行動讓人質疑民進黨在選舉時過度利用「中國威脅」的說法,「至少在地方層級上是如此。」
他指出,「中國或許會把26日的結果解讀成,台灣人越來越不支持賴清德與民進黨所推動的『中國威脅論』,並因此認為和平統一仍是一個可行的選項,用來解決最終的『台灣問題』。」
楊晧暐最後強調,「不過,這並不代表北京會因此降低對台灣的軍事與政治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