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要聞
美國業者請願 要求對這三國產品加徵關稅

▲面對東南亞低價進口產品衝擊,營運壓力日增。圖為美國Qcells太陽能廠。(圖/翻攝自Qcells官網)
- 國際中心陳貞妤/綜合報導 2025-07-19 19:00
[NOWnews今日新聞] 美國本土太陽能業者再度向聯邦政府請願,要求對來自印度、印尼與寮國的太陽能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理由是這些國家出口的廉價產品已嚴重威脅美國剛起步的國內產業。這場新一輪的貿易攻防,不僅反映出中國企業透過東南亞「繞道出海」的戰略,更揭示出美國實現綠能自主的困難與挑戰。
發起請願的是由First Solar、Qcells、Talon Energy與Mission Solar等組成的「美國太陽能製造與貿易聯盟」(Alliance for American Solar Manufacturing and Trade),他們於7月19日向商務部遞交申訴,主張印度、印尼與寮國的產品存在不公平補貼與傾銷行為,應該比照馬來西亞、越南、泰國與柬埔寨,加徵反傾銷稅與反補貼稅。
根據美國商務部與能源部資料,目前全美所使用的太陽能模組中,超過80%來自海外製造,其中亞洲國家為主要來源。過去幾年,美國雖推動在地製造與補貼政策,如2022年《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提供高達每千瓦13美分的模組生產抵減稅額,但美國本土產能尚未成熟,仍無法與低價進口品競爭。
根據全球市場研究機構InfoLink Consulting的數據,自美方針對馬來西亞、越南等國課稅後,部分中國太陽能企業已迅速轉往印尼與寮國投資,設立新工廠以迴避限制。其中,隆基綠能(LONGi)、天合光能(Trina Solar)與晶科能源(JinkoSolar)等知名廠商的東南亞產能大幅提升,成為此波請願的核心關切。
印度方面則長期依賴出口導向政策並搭配補貼支持,在2023年一度超越越南,成為美國第二大太陽能模組供應國。美方業者指出,印度低價傾銷行為已經對德州與喬治亞州等新設太陽能工廠造成直接衝擊。
若本次請願獲商務部立案,將進入為期數月的調查程序,最快年底前可能出現初步裁定。根據《彭博社》分析,這將直接影響中國企業藉由「非中國製造」包裝繞道輸美的戰略,也可能對整個全球太陽能供應鏈產生骨牌效應。
儘管美國太陽能裝置量持續增長,但業者也警告,如果關稅措施過於嚴厲,將可能短期內推升安裝成本,拖慢能源轉型進度。拜登政府未來如何在能源安全、自主製造與國際供應鏈之間取得平衡,將是此案背後更深層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