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要聞

漢光演習史上最大規模!美媒:凸顯Quad受限

▲史上最大規模漢光演習備受全球關注。圖為「漢光41號」演習於樹林河濱公園進行阿帕契直升機熱加油、掛彈。(圖/記者呂炯昌攝,2025.07.17)

▲史上最大規模漢光演習備受全球關注。圖為「漢光41號」演習於樹林河濱公園進行阿帕契直升機熱加油、掛彈。(圖/記者呂炯昌攝,2025.07.17)

[NOWnews今日新聞] 史上最大規模漢光演習備受全球關注,這次漢光41號演習自7月9日展開,一路到18日才結束,10天9夜連續操演,後備動員人數2.2萬人也創史上新高。美國《外交家》(The Diplomat)提到,這次台灣的演習不再僅以嚇阻為目標,顯露出積極備戰決心,不再被動等待外援,四方安全對話(Quad)國家關注著這場演習,台灣議題也凸顯出Quad目前的限制。

根據《外交家》報導,台灣為期十天的軍事演習,模擬中國全面入侵,演習內容包括兩棲登陸、聯合作戰,以及包含多領域的軍民整合,台灣也展示了經美國提供的強化嚇阻能力,包括海馬斯(HIMARS)多管火箭系統、F-16V戰機,以及陸射劍二防空飛彈與天弓三型飛彈系統。

《外交家》指出,台灣創下演習動員的新紀錄,凸顯出出台灣不再僅以嚇阻為目標,而是積極備戰的決心,而這一轉變正是對中國解放軍日益咄咄逼人的行為所做出的直接回應,報導提到,中國「灰色地帶」脅迫已成常態,解放軍軍機與海軍艦艇穿越台海中線的次數激增,這些挑釁目的在消耗台灣防禦力量,卻又不跨越全面衝突的門檻,反映出中國以心理壓力、戰略常態化與疲勞戰術逐步侵蝕台灣主權的長期策略。

《外交家》提到,台灣不再被動等待外援,而是主動建立多層次的防禦策略,以應對未來可能的動盪。這種戰略重新調整已引起包括「四方安全對話」(Quad)成員國澳洲、印度、日本與美國在內的戰略夥伴關注,卻也凸顯出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的限制。

報導提到,四方安全對話最初構想為海上安全倡議,如今已演變為範圍更大的印太安全架構,但與北約不同,四方安全對話並非軍事同盟。但台灣局勢的緊迫性,引發了是否應發展集體嚇阻策略的討論。近日傳出美國政府已要求四方安全對話盟友澳洲與日本對於潛在台海衝突中的角色表態。

日本已強化其國防布局,預算從2023年的6.8兆日圓提高至2025年的8.7兆日圓,約佔GDP的1.8%。日本也擴大與美國的聯合演習,並重新評估戰略。然而,日本憲法限制與國內民意的曖昧態度仍是障礙。《朝日新聞》調查顯示,62%的日本民眾認為區域衝突可能發生,但多數人傾向於日本維持中立,僅18.7%支持與美國更緊密的結盟。

澳洲也採取謹慎立場,澳洲總理艾班尼斯本週訪問中國,強調不會事先承諾在任何潛在衝突中派兵,澳洲去年對中國出口達1960億澳元(約1280億美元),是澳洲最大出口市場。根據西澳銀行及科廷大學經濟中心(Bankwest Curtin)經濟中心報告估計,澳中貿易每年為澳洲家庭增加約2600澳元收入。相比美國10%關稅,這種落差加深了中國作為經濟上更穩定、可靠夥伴的印象。

印度則始終對台灣議題保持沉默,即使面對台海緊張升溫,印度在如東協等國際場合也避免對台灣發言,顯示其戰略計算,避免在中印邊界爭議未解的情況下激怒中國。不過,印度與台灣的互動正逐步升溫。鴻海、和碩等台灣企業持續投資,雙邊貿易自2001年以來已成長六倍。印度也逐漸認識到,台海若發生衝突將嚴重衝擊全球供應鏈,帶來重大的經濟風險。

《外交家》點出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內部在戰略與經濟方向上的差異,凸顯出其核心困境,該聯盟並非軍事聯盟,也缺乏如北約那樣的制度結構與法律義務性等共同防衛承諾義務。然而,中國在台灣議題上的日益強勢與軍事擴張,正迫使四方安全對話尋求更一致的應對方式。

最後,《外交家》在文中強調,台灣已不再是邊緣議題,而是考驗四方機制目的與團結的試金石。隨著台海壓力升高,戰略模糊的空間日益縮小。印太區域的穩定,可能就取決於四方安全對話能否適時調整、協調一致並展現決心。

立即加入NOWnews今⽇新聞官⽅帳號!跟上最HOT時事

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