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司法焦點

百億水利金庫現形 SOGO租金只是冰山一角

▲SOGO忠孝館(本刊資料照)

▲SOGO忠孝館(本刊資料照)

[NOWnews今日新聞] 台北東區寸土寸金,SOGO忠孝館每年繳給地主瑠公農田水利會的租金,金額上看破億元。這塊百貨業龍頭所在的地段,不僅是東區繁華的象徵,也成為外界窺見「全台最有錢水利會」的冰山一角。瑠公水利會長年持有大量台北精華土地與現金資產,改制前帳上現金高達225億元,加上其他不動產收益,每年進帳逾2億元。

然而,這樣的「地方金庫」並非個案。全台17個農田水利會,改制前合計現金就超過750億元,土地面積更達2萬3千多公頃。最富有的前幾名包括瑠公、台中、桃園與七星水利會,幾乎壟斷八成資產。這些單位原本以維護灌溉設施為使命,卻因坐擁都會區土地,逐漸成為地方派系與政治勢力的資源重鎮。

農田水利會自日治時期延續至今,被視為台灣最古老的「水利自治體」。過去雖名義上屬公法人,實際運作卻極具自主性,預算使用僅須書面核備,外界難以查驗資產規模。會長多掌握人事與資金調度權,透過轄下基金會或委託研究名目運作龐大公關預算,甚至成為地方選舉動員的重要樁腳。

隨著民進黨政府推動改革,《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在2020年通過,17個水利會自同年10月全數改制為公務機關,統合為「農田水利署」及其各地管理處。改制後,原水利會資產與負債由國家概括承受,資金改以特種基金運作,設立17個分基金專款專用。根據制度設計,各管理處財產的使用、收益與處分不受《國有財產法》限制,確保收益仍用於農田水利事業。

但改制也引發不同聲音。部分會長質疑,公務體制恐使決策更集中,農民的實際需求反被忽視;支持者則認為,過去財務不透明、黑箱操作的弊病有機會終結。農田水利署成立後,北部如瑠公管理處仍坐擁龐大資金與不動產,但偏鄉地區的資源相對稀少,顯現改制後的城鄉落差。

從SOGO百貨的租金,到遍布全台的水圳田畝,農田水利會的改制,不只是組織轉型,更是百年體制資源重新分配的開端。昔日「灌溉王國」的財富與權力,如今終於攤在陽光下,等待社會重新檢驗。

立即加入NOWnews今⽇新聞官⽅帳號!跟上最HOT時事

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更多文章